非凡十年·與實體產業同行 | 增產提質穩收益 期現同頻向振興——國產大豆產業十年變遷
發布時間:2022-10-13
非凡十年·與實體產業同行 | 增產提質穩收益 期現同頻向振興——國產大豆產業十年變遷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從提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到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再到要求“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有力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壯大、推動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此期間,大商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將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宗旨體現在不斷探索產品體系擴容創新、綜合施策促進市場功能發揮上,努力形成與高質量發展和實體經濟需求相匹配的衍生產品格局,在農業、化工、冶金等領域同實體企業不斷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期現結合發展趨勢。自今日起,本報推出“非凡十年·與實體同行”系列報道,全景回顧過去10年間產業發展成績,以及大連期貨市場與實體同向而行的發展情況,以饗讀者。
“風煙綠水青山國,籬落紫茄黃豆家。”作為大豆的原產國,中國有著上千年的大豆種植歷史,《詩經》中“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記述即為證明。如今,作為重要的食品、油料、飼料基礎原材料,老百姓餐桌上的“剛需”,大豆種植生產和產業興旺對中國糧食與畜牧業安全有著重要意義,關系著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鞏固可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農業農村部制定了《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促進大豆生產的恢復發展。在此過程中,大商所緊密圍繞我國大豆產業發展新格局,不斷完善品種合約規則、優化交割布局、拓展服務模式,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助力大豆穩產增產保供。
完善補貼機制 實施振興計劃 大豆生產水平顯著提升
從近十年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數據看,“V”型反轉是最明顯的特征。2012—2015年,國產大豆種植面積逐級走低,跌至1億畝左右,對應的產量也只有1200多萬噸。此后的2016—2022年,國產大豆市場回暖,種植面積逐漸回升至1.6億畝的較高水平,產量數據逼近2000萬噸,有望創造歷史。
回顧國產大豆的“反彈路徑”,就不得不提到2014年和2017年發生的兩件大事。
先是在2014年,國家取消了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開展“價補分離”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改革試點——農戶按照市場價格出售大豆,如果市場價低于國家劃定的目標價,則根據價差和種植面積給予豆農補貼,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種植收益。
到了2017年,國家結合三年試點經驗,對目標價格政策做了進一步調整,開始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機制。新機制下,國產大豆的價格完全交由市場決定,不再設置目標價格作為價格“隱形上限”,且農戶在價高時依然能穩定獲得種植補貼。至此,較為完善的國產大豆種植補貼機制基本形成。
在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會長唐啟軍看來,不斷完善的大豆補貼政策發揮了積極的杠桿作用。與玉米相比,大豆的單產明顯更低,種植收益也相對較低,農民種植意愿不高,因此,國家不斷加大大豆生產補貼力度、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是大豆種植面積得以提升的關鍵所在。
在理順補貼機制的基礎上,更多政策措施也在陸續落地實施。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隨后農業農村部印發《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明確要實現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水平,改善產品品質,努力增加大豆有效供給,提高我國大豆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唐啟軍表示,此后東北、黃淮海等主產區大豆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方案》提供了指導和保障。據統計,僅2019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就增加約1000萬畝。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為國內大豆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心劑。在政策面的強力支持下,今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或增加2000余萬畝,國產大豆供應將進一步得到保障。
立足食用需求 品質持續改善 企業轉戰豆制品加工業
雖然同稱“大豆”,但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有著本質區別——國產大豆均為非轉基因大豆,蛋白質含量高,主要用于滿足食用需求;進口大豆則大多為轉基因大豆,油脂含量高,主要用于生產食用油和養殖用豆粕。
考慮到居民對飲食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擴種增產,進一步改善國產大豆的品質也是這些年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此,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大批科研人員持續精心選育。十年間,國產大豆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唐啟軍向期貨日報記者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以大豆主產地黑龍江省為例,2011年,大豆完整粒率平均值87.2%,粗蛋白質含量平均值38.4%;到了2021年,大豆完整粒率平均值89.4%;粗蛋白質含量平均值39.1%。稍作對比即可發現,十年來,國產大豆的品質和營養價值都有所提升。
記者還了解到,黑龍江省相關科研機構選育的一些新品種,蛋白質平均含量已經達到43%—44%,黃淮海產區一些新品種的蛋白質含量甚至達到了46%—47%。而根據美國大豆出口協會公布的報告,2020年美國食品級大豆的平均蛋白質含量僅有35%—36%,甚至鮮有品種能超過42%。可見,在蛋白質含量方面,國產大豆具有明顯優勢,非常適合用于加工大豆蛋白及各類豆制品。
事實上,近年來九三油脂、八旗糧油等一批企業也確實抓住國產大豆蛋白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的特點,從壓榨領域轉戰食品加工領域,并成為帶動國產大豆振興的重要力量。
緊跟現貨市場 完善定價機制 豆一期貨體現優質優價
長期以來,全球轉基因大豆進出口市場主要以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價格為定價基準,我國還沒有形成非轉基因大豆獨立的定價體系。國產大豆雖然優質,但在價格上難以體現,往往只能被動跟隨國際市場亦步亦趨。建立符合國產大豆特點的定價體系,勢在必行。
2018年,大商所緊跟國產大豆現貨市場變化,對豆一期貨的交割質量標準進行了優化,由之前只注重大豆外觀變為同時注重粗蛋白質含量等內在品質,并按粗蛋白質含量差異設置升貼水,從而更好反映了國產大豆市場上主流的蛋白標準,體現了優質優價。此外,大商所還貼合國產大豆貿易物流由港口轉運轉變為產區直運的趨勢,將交割基準地由大連變更成黑龍江哈爾濱,降低了企業交割成本,提高了交割便利性。
一套優化“組合拳”打下來,效果顯而易見。從2017年至2022年上半年,國產大豆期現貨價格的相關性由0.41升至0.99,提升141.46%;豆一與豆二期貨的價差也從293元/噸增至1077元/噸。價差的變化充分反映了市場對國產大豆品質的認可及需求的逐漸增長。期貨價格有效起到了引導農民種植優質大豆、增加種植收益,以及引導加工企業分級合理使用大豆資源的效果,為更好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唐啟軍說,經過優化,豆一期貨價格已經能夠反映主產區主流蛋白豆的價格,并開始向全球市場提供我國優質高蛋白大豆的價格信息。同時,國內外大豆的價格關聯性也在逐漸減弱,豆一期貨價格逐步擺脫了CBOT大豆期貨價格的影響,開始呈現獨立的市場行情,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期貨市場,也具備了為全球交易者提供定價和風險管理服務的條件。
目前,中糧等多家龍頭企業均已參與豆一期貨市場。大豆蛋白企業參與度也逐漸提高,參與豆一期貨企業的大豆蛋白加工量約占全國的80%。今年,在非轉基因大豆進口業務中,已經有企業開始參照豆一期貨價格進行基差貿易。
有效管理風險 保障種植收益 “保險+期貨”貢獻錦囊妙計
作為從農產品“起家”的商品期貨交易所,大商所始終心系服務三農。而農民對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天然決定了其并不適合直接參與期貨交易。如何發揮好豆一期貨的風險管理功能,幫助廣大豆農穩收增收、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局,成了大商所人一直思考的問題。
前期,大商所持續多年深入田間地頭普及期貨知識、開展宣傳調研,發現相比于“期貨”,廣大農民對“保險”的接受度明顯更高——大家普遍參與過政策性保險,也對商業保險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何不借助保險的“群眾基礎”,將期貨市場和廣大農戶聯系起來呢?靈光閃現,“保險+期貨”于2015年誕生,并獲得了相關部委的認可。
所謂“保險+期貨”,可簡單理解為農戶參考期貨價格購買保險產品,到期時如果相關期貨合約價格(或據此測算的收益)低于賠付標準,農戶即可獲得相應數額的賠付。這一模式最終通過期貨市場來對沖風險,但對于農戶來說,卻有著保險一樣親切的容貌。2016年,隨著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大商所正式將“保險+期貨”試點推廣至國產大豆。豆一期貨終于在服務廣大豆農的舞臺上迎來了大顯身手的好機會。
提到“保險+期貨”帶來的好處,黑龍江省海倫市的豆農可能感觸最深。尤其是2019年的項目覆蓋了全市250萬畝大豆播種面積的61.18%,承保現貨近25萬噸,在當年遭受嚴重澇災的背景下,幫助23個鄉鎮的近2.4萬戶農戶獲得9773萬元賠付,成為迄今覆蓋面積最大、賠付額最大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還引入了基差收購模式。農戶可參考豆一期貨價格,隨時選擇合適的價位,根據“選定價位+事先約定的基差”計算出的售價向黑龍江省農投集團點價賣糧。這樣既提升了農戶售糧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又可使企業提前鎖定貨源、對沖價格波動、穩定生產經營,有效實現了企業與農戶的共贏,以新穎的方式將《方案》中提到的“發展訂單生產增效益”落地落實。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安徽省太和縣的種糧大戶徐淙祥回信,向當地的鄉親們表示問候,對全國的種糧大戶提出殷切期望。而這位“全國種糧標兵”,同樣也是大豆“保險+期貨”項目的受益者。
徐淙祥坦言:“這兩年大豆種植收入一直不穩定,有時候豐收了卻賣不上好價錢,有時候遇上好價錢了卻沒有好的收成,這使我種大豆產生了猶豫情緒。但自從有了‘保險+期貨’,我再也不擔心收入不好了,只管好好種地就可以了。”2021年,在大商所的支持下,華安期貨牽頭開展的大豆“保險+期貨”收入險項目在太和縣落地,當年即實現理賠901萬元,相當于平均每畝地可獲得18元賠付。徐淙祥個人出5000元為840畝大豆買了收入險,獲得了15000多元的賠付,讓他喜笑顏開。
到了今年夏天,新一期“保險+期貨”項目啟動后,太和縣想要投保的農戶排起了長隊。這一幕,就是“保險+期貨”為國產大豆種植業帶來改變的縮影。
據統計,2016年至2021年,大商所共支持開展大豆“保險+期貨”項目57個,涉及種植面積881萬畝,現貨量137萬噸,農戶28萬余戶,理賠2.94億元,有效保障了豆農收益,起到了良好的引導示范作用。
今年,大商所響應黨中央號召,針對性推出“大豆振興”項目,為黑龍江、山東等8省區的12個大豆“保險+期貨”收入險項目提供支持。在5480萬元各級財政資金的幫助下,173萬余畝土地的27萬余噸大豆將因此獲得保障。
十年來,國產大豆價格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單產總產顯著提高、品質溢價逐步凸顯,在多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間,隨著豆一期貨的不斷完善,國產大豆優質優價的觀念深入人心,“保險+期貨”也為大批豆農穩收增收保駕護航。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在科技投入、規模化種植等方面,我國大豆產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期待各方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共同為大豆振興添磚加瓦。(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