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期貨”為河南插上“新翅膀”
期貨日報 記者 鄔夢雯
案例展示
蘋果:2020年,鄭商所支持的河南首個蘋果“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于三門峽市陜州區落地。至2020年年底,共計向當地果農賠付1021.21萬元,戶均4080元,相當于0.34元/公斤的直接價格補貼。2021年該項目在當地再次啟動,總承保面積3.3萬畝(2020年為1.67萬畝),這也是首個省級財政資金直接參與的“保險+期貨”試點項目。
花生:2021年,在省財政廳的支持下,鄭商所在南陽桐柏、駐馬店正陽、開封祥符區開展花生“保險+期貨”試點,總承保面積19.47萬畝、折合現貨4.28萬噸,提供風險保障3.7億元,財政資金補貼效應放大了60倍。近2萬參保農戶全部獲賠,其中90%為脫貧農戶,戶均賠款近800元,保障水平較物化成本保險提升了322%。河南花生全鏈條風險保障產品體系初步形成,為積極探索“農業保險+”的保險、期貨(權)等金融工具聯動模式,做出了積極嘗試。
玉米:2021年7月,河南遭受特大暴雨災害,長垣市約10萬畝玉米絕收,20萬畝玉米受到較大影響。在大商所支持下,長垣玉米收入保險項目落地,承保面積15萬畝,保障現貨5.7萬噸,服務農戶4608戶,最終實現賠付605.97萬元。依托本項目,長垣農戶平均減少損失約10%,為災后產業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長垣市政府計劃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標準,擴大覆蓋范圍,保障農戶的種植收入。
安農心 助力“油瓶子”工程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資源充足,尤其適宜農業發展,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過1300億斤,從“國民糧倉”到“國人廚房”,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一步步“升級”進程中,金融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農業產業來說,構建一個現代化、立體化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尤其需要金融活水的“澆灌”。
近年來,“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河南多點開花,涵蓋花生、生豬、蘋果、雞蛋、玉米等農產品,打通了金融服務“三農”的“最后一公里”,并以此為契機,撬動省級財政深度介入,為期貨市場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河南樣本”。
河南南陽市桐柏縣毛集鎮毛寨村的毛廣多是當地的種植大戶,和老伴兒管理著80畝花生地。相較于辛苦勞作,農民更擔心來自“災情”和“行情”的風險。
眾所周知,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很大,但更多時候,是農作物的價格波動風險令萬千農民束手無策,“豐收卻掙不到錢”成為農戶經濟利益受損的重要原因。
毛集鎮上有很多像毛廣多一樣的農民,當遇到天災作物欠收,或風調雨順大豐收卻賣不上價錢時,他們生產或加大投入的信心就會大受影響。
“年景不好的時候也想過不種了。花生的投入較大,怕來年還是賣不上價。”毛廣多說出了自己的擔憂。直到接觸并參與了花生“保險+期貨”項目,毛廣多才打消這種顧慮。“多一點保障,就多一點把握”是他的切身感受。而花生“保險+期貨”在河南的推廣也給更多像毛廣多這樣的農民帶去了福音。
“我理解的‘保險+期貨’就是給我提供了一份最低保障,當價格低于我與保險公司的約定價格時,他們就會把差價補給我。”毛廣多說,2021年花生價格低,“保險+期貨”項目幫他拿到了6000元賠付款,增強了來年繼續種植的信心。
有效保護并提升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前提。實踐證明,要實現糧食產量持續穩定增長,一定要把著力點放在種糧農民的收入增長上,充分調動和保護好種糧農民的積極性。
作為護航“三農”的創新金融工具,“保險+期貨”模式已成為促進農民增收、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花生“保險+期貨”項目總賠付金額1529.1萬元,參保的19496戶農戶均獲益,理賠面積19.3萬畝。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下,作為國內最大的花生種植省,河南的花生種植面積、單產水平不斷提高。2009—2020年,河南花生產量由416萬噸增長至595萬噸,其中2020年產量占全國花生總產量的33.3%。南陽市的花生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河南省第一。《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優質花生發展到2500萬畝,油脂制品營業收入達到600億元。
政策指引為河南花生種植產業發展繪制出圖譜。河南作為花生第一生產大省,合理利用花生期貨優化油料生產資源配置對保證我國油脂油料安全有著重要戰略意義。
系民生 守護“菜籃子”“果籃子”
作為傳統的生豬養殖與調出大省,近十年來,河南生豬出欄量始終保持在4000萬頭以上,存欄量在3000萬頭以上。
但生豬養殖行業長期深受“豬周期”困擾,養殖利潤隨豬價大起大落,很多“小而散”的養殖戶一旦虧損,便選擇棄養或轉行。大型養殖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強,通常采用提前出欄、淘汰能繁母豬等方式縮小養殖規模,控制整體運營成本以期待順利抗過價格低谷。
河南封丘縣生豬養殖大戶賈志強對“豬周期”的感觸頗深。他見過太多風口上的“造富神話”,也目睹過因深度虧損而“慘淡離場”的情景。雖然已經養了十幾年的豬,但劇烈的周期性價格波動依然讓他膽戰心驚。
從2021年1月8日生豬期貨上市,生豬“保險+期貨”項目已在河南遍地開花,這些項目大多由本土期貨公司和在豫期貨經營機構自發推動。在生豬期貨和現貨價格持續下跌過程中,生豬“保險+期貨”項目保障效果凸顯,得到了當地政府、養殖戶的充分肯定。
河南漯河郾城區養殖戶劉忠海,去年5月底以1.38萬元投保了600頭育肥豬,1個月后項目到期,獲賠21.5萬元。雖然之后行情仍不樂觀,但通過參與這次生豬收益指數“保險+期貨”項目,劉忠海養豬的信心還在。
“由于生豬價格波動大,2021年5月啟動的項目賠付效果很好,我們開展的項目一頭豬能賠付300多元。這樣自繁自養的生豬養殖戶基本可以實現盈虧平衡,外購育肥豬養殖戶可以彌補部分虧損?!贝笥衅谪浵嚓P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開展生豬“保險+期貨”項目60個,保障金額3.73億元,賠付金額1626萬元,幫助800戶脫貧戶和13家農業合作社、涉農企業收益。今年前5個月,能繁母豬和育肥豬保險累計實現簽單保費8.58億元,為2322萬頭生豬提供風險保障186.74億元,已決賠付數量282.83萬頭,已決賠款6.89億元,受益農戶14.52萬戶。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險+期貨”能幫助生豬養殖戶和企業鎖定收入和利潤,提高養殖積極性。在國內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促進生豬穩產保供的背景下,生豬期貨為生豬產業發展插上了“金融翅膀”,有力推動了現代農業保險和金融服務的轉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高效、便捷、易參與、可持續的綜合性風險管理工具。
紅彤彤的蘋果也可以與金融“牽手”。三門峽市是河南發展優質林果業的主陣地,被譽為“亞洲第一高山果園”。該市蘋果種植面積約174萬畝,年產量186萬噸,位居全省第一,產值36億元以上。其中,陜州區25萬畝,是全國55個優質蘋果基地之一。
蘋果產量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大,價格波動也是蘋果生產面臨的重要不確定性因素。
“自從參與了蘋果‘保險+期貨’,再遇到果價下跌我們也不怕,因為樹上套著袋的蘋果已經有了金融保障。”陜州區石原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尚文峰表示,他所在的合作社有成員200多戶,2020年蘋果“保險+期貨”試點實施后,他便引導社員積極參保,合作社也成為首批嘗到甜頭的農業主體。
探新路 引入省級財政“增點擴面”
尚文峰提到的蘋果“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是河南省財政廳與鄭商所聯合在三門峽市陜州區實施的試點,亦是該領域首次由地方財政與交易所聯合開展的試點項目。
一直以來,保費來源都是“保險+期貨”在農業領域全面開展的阻力。目前保費構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交易所補貼一部分,地方政府或其他機構出資支持一部分,農民、合作社或企業自籌一部分;另一種是政府和其他機構支持一部分,農民、合作社或企業自籌一部分。
因此,推動地方財政進行保費補貼,形成“政府+外部資金+農戶+銀行+期貨公司”多方分擔機制,是解決保費來源的有效途徑,也是決定“保險+期貨”業務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2021年河南財政支農“加碼”,除了三門峽蘋果“保險+期貨”試點項目,還依托花生期貨開展了花生“保險+期貨”試點,確定兩年試點期限,預計總保費2000萬元。
今年河南省財政廳再度與鄭商所深度合作,在2021年的桐柏、正陽、祥符區基礎上,新增鄧州、內鄉、蘭考、宜陽4個縣(市),預計承保種植面積40萬畝,較去年翻一番。這對打造河南“保險+期貨”典型樣板、助推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打造花生產業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效應,也為“保險+期貨”試點的復制、推廣提供了有益參考。據悉,這是河南財政連續第三年參與“保險+期貨”試點項目。
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鼓勵和引導規模種植合作社和已脫貧農戶積極參與“保險+期貨”試點,有助于提升農業產業應對風險的能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目前,“保險+期貨”試點正撬動更多政府資源,推動形成財政介入并主導試點建設的新局面。有市場人士評價,地方政府對“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意向增強,愿意提供配套財政補貼,是“保險+期貨”模式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體現。
倉廩實而天下安。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當前,“三農”工作已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需要農業保險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上發揮更大作用?!氨kU+期貨”連續七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不僅在產業幫扶、精準幫扶等方面開啟了新模式,更在提高農業財政補貼效率方面提供了新思路。能夠轉移和釋放農業生產者的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建立農業補貼、涉農信貸、農產品期貨(權)和農業保險聯動機制,形成金融支農綜合體系,助推特色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國際糧食市場十分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各國就先捂住自己的糧袋子。去年河南省遭受了疫情和嚴重洪澇災害的雙重沖擊,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焙幽鲜∝斦d廳長趙慶業日前在期貨服務鄉村振興(河南)論壇上表示,災害面前,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更加凸顯,是農民穩收增收的保障。
隨著“保險+期貨”試點的推進,業務模式不斷優化,從單一價格保險到價格與產量相結合的收入保險,再到全產業鏈主體參與的“保險+期貨+訂單農業”“保險+期貨+銀行(信貸)”“保險+期貨+互聯網”等,品種涵蓋花生、蘋果、玉米、生豬、雞蛋等,規模不斷增加,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保障更完善,模式更系統。切實讓農民感受到了“收入有保障、銷售有渠道、生產有資金”。
今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支持鄭州商品交易所優勢再造的意見》,提出深化蘋果、花生等品種“保險+期貨”試點工作,推動將其納入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獎補范圍。引導省內重點企業、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開展“期貨+訂單”“期貨+信貸”等業務,逐步形成金融支農綜合服務體系。7月20日,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支持期貨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實施“期貨+”戰略的實施意見》,提出支持銀行、保險公司、期貨公司、農業龍頭企業開展“期貨+”服務,以“期貨+保險”“期貨+信貸”“期貨+訂單農業”等方式,助力農戶穩定種植收益、產業企業規避市場風險,逐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金融支農綜合服務體系。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期貨市場正用其特有的方式服務“三農”和鄉村振興戰略,踐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