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 | 大豆期權擴充“三農”服務“工具箱”
大商所發布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此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糧食面積,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目前,國內大豆產業尤其是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產業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整個產業鏈主體的努力下得到了長足發展,科研投入在育種、種植及深加工等板塊持續增加,社會資本對整個產業鏈的關注度也在明顯提升。大豆產業振興到了關鍵時刻。
隨著宏觀環境變化及全球市場聯動性增強,包括大豆在內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給廣大種植戶穩定生產帶來了風險。多年來,大商所連續推進落實“大豆振興計劃”,引導期貨公司積極參與大豆“保險+期貨”試點,為大豆種植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價格保險服務,為農民種植收益提供保障。市場人士普遍認為,上市大豆期權可以豐富大豆產業鏈主體特別是種植戶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的“工具箱”,有效降低風險管理成本、提升期貨行業服務產業的綜合效率,更好地服務糧食安全國家戰略。
保障種植者收入有了多元化的工具選擇
2014年,國家取消大豆臨時收儲政策,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開展價補分離的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改革試點;2017年,在總結三年試點期間經驗的基礎上,國家對目標價格政策作了進一步調整,開始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機制。在理順價格機制的基礎上,以增加大豆有效供給、提升我國國產大豆產業競爭力的“大豆振興計劃”也應時而生。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為國內大豆產業發展又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1年,我國大豆產量從1344萬噸增長至1640萬噸,播種面積從740萬公頃增加至840萬公頃。另據估計,在政策面的強力支持下,2022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或超過900萬公頃。
隨著大豆種植面積的快速增加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大豆種植者直接面臨現貨價格波動風險,產業對相關衍生品風險管理服務的需求大幅增長。在中國大豆協會副會長唐啟軍看來,教育程度低、風險防控意識較弱的普通農戶不適合直接參與期貨交易,但期權工具有著非線性收益的特征,期權買方支付權利金,在防范市場風險的基礎上,獲得價格向其有利方向變動的收益,最大的虧損是前期支付的權利金,更易被種植者接受和使用,為其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唐啟軍進一步介紹,如果合作社預期大豆市場整體供過于求,可以直接購買大豆看跌期權,若后期大豆價格上漲,看跌期權不行權,僅損失少量權利金,卻能獲得現貨銷售價格提升的收益;若大豆價格下跌,大豆看跌期權給了合作社以較高價格出售大豆的權利,從而實現種植收益的提前鎖定。“這就像保險,支付一定的保費,獲得銷售收益的保障。”他說。
“大豆產業鏈上種植端相關主體,在以往預估產量和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時,未來收入的不確定一直是不解難題,而利用場內期權能很好解決此難題,相關主體通過購買期權產品就能達到鎖定未來預期利潤的目的,在未來無憂情況下,必將提高相關生產主體的種植積極性。”唐啟軍說。
有望賦能大豆“保險+期貨”降本增效
農業風險管理是一項覆蓋面廣、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探索建立市場化的新型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也是新時期農業產業改革的焦點。近年,以場外期權業務為基礎的大豆“保險+期貨”模式快速發展。據統計,自2015年以來,大商所已支持開展大豆“保險+期貨”項目57個,涉及種植面積880.85萬畝,現貨量136.96萬噸,共計理賠2.94億元,惠及農戶28.47萬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在2021年,大商所圍繞大豆開展了4個“保險+期貨”縣域覆蓋項目,覆蓋155.45萬畝土地,涉及現貨量達到22.82萬噸,累計賠付金額2618.38萬元,使4.83萬戶農戶受益,在服務大豆擴種、保障豆農收益、穩定農業生產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保險+期貨”連續七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體現了黨中央對新形勢下該模式服務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視。在“保險+期貨”模式下,農戶、合作社及涉農企業通過購買保險公司的農產品價格險確保收益,保險公司通過購買風險管理公司的場外看跌期權產品進行再保險。在沒有場內期權的情況下,風險管理公司的場外期權業務主要通過場內期貨進行對沖,成本較高,且由于期權的收益曲線存在非線性的特點,波動率、偏度等風險無法通過期貨簡單對沖。如果風險管理公司期初對標的資產波動率估計不當,或者標的期貨價格在行權價附近大幅波動,交易產生的滑價、手續費等都會影響最終的對沖結果,甚至可能給風險管理公司帶來損失。
業內人士認為,大豆系列品種場內期權的上市有利于風險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提高保險產品定價的效果和效率、豐富對沖策略,并進一步降低風險管理公司服務產業的成本,使得更多產業主體可以受益于衍生品服務,有力助推國內服務“三農”政策的實施。
“一般情況下,場內期權相較于場外期權流動性更充足,不僅可以作為期貨市場的有效補充,為產業企業提供更多衍生品選項,也為場外期權提供了更好的對沖手段,將為場內、場外衍生品協同發展提供市場便利,有效保障創新業務模式發展。”魯證資本副總經理王洪刊告訴期貨日報記者,對風險管理公司等場外衍生品服務商而言,大豆期權的上市也將拓展場外期權的對沖渠道。相較于期貨對沖,場內期權可以對沖場外期權面臨的波動率風險,解決或者優化目前場外期權因為流動性差、報價缺乏統一參考標準而引起的報價差異。
唐啟軍也表示,從期權定價角度看,大豆產業鏈上各方大多是期權產品的“消費者”。在場外期權市場中消費者的議價能力相對較低,相比之下,場內期權市場由于參與主體更為多元化、價格形成機制更具競爭性,因此期權價格對期權產品的消費者來說也會更透明、更“劃算”,有利于減少“保險+期貨”的“保費”,大幅降低種植者風險管理成本。(期貨日報)